冬日的西藏,依旧天蓝、水清。独具特色的藏式小屋俨然矗立,平整的村道干净整洁,随意走进一户人家,庭院内也是绿植掩映,生机盎然,民族风格靓丽而鲜明。
长期以来,西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、在发展中保护,大力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利用,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,着力让乡村百姓看得见山水、留得住乡愁,为乡村发展振兴注入活力。截至2023年9月,全区共有80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,覆盖全区7市地34县区,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卓有成效。
赤康村:
注重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
赤康村,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。据传,这里曾是英雄松赞干布的出生地、又是萨迦王朝时期西藏十三万户长驻地和霍尔康贵族遗址地,村内保留着贵族庄园特有的建筑形式——古围墙、古佛塔、古寺庙等。
漫步在霍尔康庄园,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庄园内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以及原生态的自然环境,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进入赤康村参观,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。
近年来,墨竹工卡县投入大量资金完善赤康村古村基础设施,并对村落部分损坏建筑遗产进行保护性修缮,结合村内霍尔康庄园、甲玛谐钦、甲桑古道等景点,积极发展乡村旅游,促进赤康村的发展和传统村落的保护。
通过实施甲玛乡赤康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,不但保护了为数不多的藏族文化遗存,提升赤康村全国传统村落文化内涵,还有效消除了赤康村内霍尔康庄园、甲玛谐钦、甲桑古道等核心旅游区域现有的安全隐患,保障过往村民和游客的安全。
墨竹工卡县城乡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:“下一步,我们将加强传统村落环境整治力度,注重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,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和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,按照保护为主、合理布局、适度开发的思路,形成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,将村民的利益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联系在一起,促进当地村落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。”
错高村:
在保护中进行美丽乡村建设
在巴松错湖岸,云雾与雪山缠绕之间,有一座完整保持了工布藏族传统村落建筑特色和民俗的村落——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。村里的民居,推开窗户便可见远山、云雾与碧水。
“错高村是唯一完整地保留了工布地区传统村落布局、民居建筑风格、习俗、文化的村落。2014年,错高村被选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,这也是西藏首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洛桑曲培自豪地说。
据他介绍,村落完整保留了半木半石以及全石结构的藏式传统民居。村子里的民居就地取用当地的木材、石材建造,采用榫卯结构,不用一钉一铆,并且几乎都拥有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。
近年来,为进一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,提高居民生活水平,着力开发和保护古村落,村民搬迁至与古村落一路之隔的新村居,错高村走出了一条旧貌换新颜的路子。
为保护古村落,错高村组建了一支“党员文物保护队”,这支“党员文物保护队”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以党的建设助推古村落保护工作。同时,为利用错高村传统文化、自然资源等发展旅游产业,实现群众增收致富,2018年,国家投入9200万余元实施错高村整村搬迁项目。整村搬迁项目建设了57户农村居民住宅,进行了道路硬化、给排水、亮化、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,村民们在2019年初相继搬入新房,既保护了完整的古村落,又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。
“我们将在保护传统古村落中进行美丽乡村建设,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果树,将乡村‘边角’打造成群众满意的‘幸福角’,打造整洁舒适、绿意盎然的人居环境,打造绿色生态乡村。”洛桑曲培表示。
军拥村:
传统和生态共美的旅游村
左贡县东坝乡军拥村,坐落在大山深处、怒江河谷一片开阔的台地上。从高处俯瞰,村庄依山傍水,周围果木林立,其间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磅礴大气的特色民居。
军拥村特色民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景观,整体建筑集藏、汉、纳西民族风格为一体,雕刻技艺匠心独具,每个图案均有一定的文化内涵。其中,最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是已有百年历史的西热古民宅。该古宅建于清末民初,建筑古朴精致,东坝乡其他民宅都是根据这座房子的风格修建的。20世纪80年代初,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,善于经商的东坝人紧抓机遇,积极投资于民居建设,东坝民居就在那时在军拥村遍地开花。
得益于特色民居文化的深厚积淀,2012年,军拥村入选第一批“中国传统村落名录”。2016年,昌都市文物局将东坝民居列入“十三五”文物保护项目,总投资300万元,于2016年3月开工维修,对村内保存完整的大量雕刻及绘画进行保护,防止风化及雨水浸蚀,对周围环境及防火设施进行整治,给房屋周边建造排水设施。
“随着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,军拥村水泥公路通车以后,交通更加便捷,更好助力军拥村的村民们吃上‘旅游饭’。”军拥村选派党支部第一书记熊少杰说。
如今,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提升,军拥村不仅保留了村落最原始的生态美,更美了生活、富了百姓。
(2024年2月1日《西藏日报》记者 史金茹 张猛 刘琳琳 平措郎加)